摘要:先秦諸子中,儒家講仁愛,墨家講兼愛,成為古代人道思想的兩種主要形態.兩種人道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都強調愛人與愛物的區別,強調人之異于物的獨特價值.其相異之點在于儒家有見于人性的理性之維,其人道思想體現了對人的道德自覺能力的尊重;墨家有見于人性的感性之維,其人道思想側重于對人的感性欲求的滿足.儒家把仁愛建立在“親親”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,比較符合宗法制社會的實際情況,且在儒墨對峙中相對開放,吸收了不少墨家的合理思想,秦漢以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.墨家的兼愛由于過于理想化,不合當時人們的思想實際,加上自身的封閉性及忽視理論發展等缺陷,使其兼愛思想趨于湮滅,只是在后世的游俠或農民起義思想中有過短暫的再現,成為下層人民反抗暴政的武器.把兩種人道思想置于近、現代人道主義的視域,其共同缺失在于忽視個體價值.儒家對道德理性的片面強化,使個性屈服于社會性,人道思想成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(主要表現為統治者利益)的工具.墨家思想強調人的感性欲望滿足的必要性,但忽視了人的多方面潛能的發展.因而中國古代雖有很豐富的人道思想卻未能發展出近、現代人道主義.